首頁 » 常見免疫系統疾病成因、發病特癥與自我檢測法
Posted in

常見免疫系統疾病成因、發病特癥與自我檢測法

免疫系統是我們熟悉的身體防禦機制,但當它出現問題時,可能引起各種免疫相關疾病。常見的有僵直性脊椎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紅斑性狼瘡、異位性皮膚炎,以及各種過敏現象。這些是臨床上較為明確的疾病名稱;但實際上,免疫系統異常所產生的症狀種類繁多,從頭到腳、由骨骼到皮膚,甚至影響全身器官。每個人的症狀表現也不盡相同。

「骨骼型」與「皮膚型」免疫系統疾病

若以受影響的主要部位來區分,大致可分為「骨骼型」與「皮膚型」兩類:骨骼型的代表疾病是僵直性脊椎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。這兩種疾病都會導致骨頭持續增生,使關節逐漸硬化、間隙縮小,造成活動受限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情況也類似,骨骼會慢慢變形,關節出現疼痛與變形的現象,屬於典型的骨骼型免疫疾病。

皮膚型疾病則以紅斑性狼瘡與異位性皮膚炎為主。這兩種疾病多以皮膚症狀為主要特徵,有時也會伴隨內臟不適。紅斑性狼瘡初期會在臉部出現蝴蝶狀對稱紅斑,後期可能發展為不規則或圓盤狀的斑紋,多分布於上半身,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部位。異位性皮膚炎則常發生在關節附近,如手腕、手肘、肩膀、膝蓋或腳踝處,通常伴隨發癢、脫屑及紅腫等現象。此外,還有一些屬於過敏型的皮膚反應,例如因食用油炸物、海鮮或其他過敏原食物而引起的紅疹、搔癢與腫痛。

【谷溯源】角度分析免疫系統疾病成因、發病特癥

從【谷溯源】的觀點來看,免疫系統疾病是由於自體免疫細胞的異常,使它們誤將自己的組織、骨頭與器官視為外敵並加以攻擊,造成僵化與硬化現象。所謂僵化,就是身體感到繃緊、發硬的狀態,這是因為關節增生導致周邊肌肉與韌帶也變得緊繃。這類患者常在早晨特別明顯地感覺到手部、腰部或背部僵硬,甚至全身關節都有不靈活的情況。

這些症狀無論出現在皮膚型還是骨骼型疾病中,僵硬感都是共通特徵。然而,骨骼型的僵硬更為明顯,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這兩種疾病,因為它們直接攻擊骨組織。當身體各關節或胸廓等部位出現長期僵硬、活動困難、背部疼痛等狀況時,就應該提高警覺並及時檢查,以防免疫系統疾病進一步惡化。

免疫系統疾病初期診斷的自我檢測法

想知道免疫系統是否出現問題,【谷溯源】能提供一個簡易的自我檢測方法:輕觸自己的食指指腹,若摸起來僵硬緊繃,而非柔軟有彈性,代表骨頭可能已有增生的現象。正常情況下,骨頭上不應有一層像果凍般的「Q彈」感;若出現這種異常觸感,可能與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有關,顯示身體已進入初期的自體免疫攻擊狀態。雖然此時醫院檢查未必能確診,但已可作為早期警訊。免疫疾病往往潛伏時間長,及早觀察這些細微變化有助預防惡化。

諾貝爾醫學獎:免疫系統「剎車」功能的重大突破

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研究了免疫系統中「剎車」機制的失靈問題。過去人們只注意到免疫細胞的過度攻擊,但其實體內還存在負責抑制攻擊、維持平衡的「免疫剎車系統」。當這套剎車系統失靈,油門(攻擊)功能過強時,就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。這三位得獎人也在基因層面上找到了控制免疫剎車系統的基因,並開啟了未來醫學的新方向——透過基因編程或免疫細胞調節,恢復剎車功能,以治療免疫系統疾病。這項發現對醫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,也為無數免疫疾病患者帶來新希望。

(以上資訊由【谷溯源】創辦人黃連春博士提供)